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民政新闻>详细内容

庆阳:以“为民爱民”之为让民心更暖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24 21:32:57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庆阳市民政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下,胸怀“国之大者”,投身为民事业,全力以赴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促稳定,尽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全省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纾民困 民生温度不断提升

我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重点举措》《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制度性保障。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保障标准连年提高,全市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700元、465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910元、700元。与19个部门签订信息互查共享协议,每月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年均接收监测预警信息2.5万余条,100%入户核查救助。建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信息管理平台,逐户装订专属二维码,规范推行“资金+物资+服务”救助模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类救助,年均落实照护服务30余万次。五年来,全市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超过49亿元,年均保障低保对象20万人以上、特困供养人员8000余人、临时救助10万人次,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暖民心 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市构建家庭尽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基层协同、社会参与的儿童关爱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建成市县(区)未保中心9个,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119个,配齐儿童主任和乡镇(街道)督导员1492名,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470元、1080元每月,累计为2543名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9806万元,开展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370余场次。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支出资金639万元,434名孤儿受益。

养老问题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为解决养老服务难题,我市“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投入资金7353.5万元,新建养老机构6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4个、村级互助幸福院84个,增加床位542张。制定《庆阳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发布3大类23项服务项目,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区3个、示范机构3家、示范基地2个,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签约率达100%,“五优先”就诊绿色通道开通率达75%,年均服务80万人次。争取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资金2219万元,建成居家养老床位3302张,提供上门服务4292人,先后2次被民政部通报表扬。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适老化改造补贴,兑付补贴资金7684户5267万元。为7.8万名80岁以上和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养老补贴37208万元。投入资金6517万元,建成老年服务助餐点110个,覆盖709个村(社区)3.28万老年人,月均服务12.6万人次,“老年餐桌”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4814人次,持证上岗率达到100%,7名护理员先后在全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知民需 治理广度不断拓宽

打造庆阳特色社会治理模式,圆满完成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任务,《以“五强五促”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整体效能》典型经验在民政部业务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建立“党委领导、基层负责、群众主体”的基层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格局,制定《庆阳市村(社区)协商指导目录》,细化11类74项议事协商事项,“一约五会”覆盖率达到100%,西峰区南苑路社区“11633”社区工作法被中组部纳入《2021年城市基层治理实践案例选编》,西峰区李岭村做法入选全省首批基层议事协商“十佳”案例,全市10个村被评为全省村规民约先进村,3名一线工作人员被评为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和全省最美社区工作者。

深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推动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出版了《有趣的庆阳地名》,编纂了《庆阳市标准地名图集》《庆阳市标准地名录》,荣获“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称号。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挖掘庆阳红色地名29个,举办地名文化传承展览、宣传活动50余场次,文章《地名,以时代而辉煌、因历史而闻名》荣获全国“红色地名,礼赞百年”地名有奖征集活动三等奖。圆满完成第四轮甘陕省界、第五轮甘宁省界、庆平市界和县界联检任务。

持续完善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制度,全市登记社会组织655个、社区社会组织50家,认定公开募捐资格慈善组织17家。坚持党建引领,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95%,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引导全市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参与东西部帮扶协作、疫情防控、救助帮扶、大学生就业等活动,5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2901.54万元,对接帮扶项目40个、资金5440.68万元,年均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常态化推进社会组织领域专项治理,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监管、僵尸型社会组织出清、打击非法社会组织等工作取得实效。加强社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119个,覆盖率达到100%。

惠民生 服务维度不断拓展

加快推进殡葬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建成运营殡仪馆4处、公益性骨灰堂2处、城市公益性公墓3处,火葬区覆盖面积达到24.44%,落实殡葬设施升级改造资金和惠民补贴190.5万元。

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婚姻”服务,婚姻登记实现“省内通办”,补录历史档案48.3万份,西峰区婚姻登记处达到国家3A标准。全面实施婚俗改革试点,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和颁证大厅,5年来办理结婚登记8.02万对,为5460对新人提供颁证服务,开展新人婚前辅导7776次。制定了《庆阳市治理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婚俗改革走深走实,推送的节目《红女女回南梁》在2023全省婚俗改革文艺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全面推进“1+8+N”救助服务模式,加强源头治理,5年来,共救助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5295人次,寻亲成功80人,落户安置20人,实现长期滞留人员“清零”、短期滞留人员“动态清零”,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加强残疾人福利体系建设,全面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发放两补资金7.26万人4.02亿元。推进精康融合行动,确定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各1家,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到45%。立项开工建设市精神病人社会福利院,主体工程已完工,即将运营。

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牵头作用,深入实施“爱心甘肃”工程,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目标要求,组织2.2万名结对干部与2.5万名关爱对象建立结对关系,全体帮扶干部开展联系交流27.8万次、走访探视13.4万次、解决困难8566个、帮办实事2.6万件、资助资金622.5万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站在新起点上,全市民政系统将继续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积极主动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力以赴润民生、暖民心、顺民意,让“民政为民”更有“力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让庆阳的“幸福底色”更加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