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庆阳地名——红色印记·八珠
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东南部的黄土高原上,有一片被沟壑与塬峁环抱的土地——八珠乡。
八珠乡的地名,是一把打开陇东文化基因的钥匙。北宋年间,西北羌族部落如繁星般散落在陇东高原,其中“明珠”“灭藏”等八大部族在此繁衍生息。他们以游牧为生,在塬峁间筑起土堡,用羌语为山川命名。史学家考证,“八珠”之名或源自羌语音译,寓意“群山环抱的丰饶之地”。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答赵元昊书》中提及环州(今环县)“羌汉杂居,耕牧相融”,这片土地的多元底色,早在千年之前便已奠定。
而民间传说则为地名增添了神话色彩。相传在很早以前,这里为汉、蕃争夺之地。然而,无论争夺打斗怎样激烈,总有神灵保佑着当地的人民,特别是只要能守得住“口子淌”,就会顺利的化险为夷,安然无事。于是,“口子淌”就成了当地百姓十分敬仰和百般呵护的一个神圣地方。一天,一个自称有着十分高超的观天象、断地理的喇嘛来到这里暂住了下来。一天又一天,喇嘛明里在为当地人寻法探策,求规研方,欲富一地,而暗地里却不安好心,寻找机会,准备盗宝。终于,在一个风清月黑的夜晚,喇嘛施展魔法,凿地启山,从这里的龙口中盗走了八颗宝珠,却在逃亡时坠入山涧,金珠化作八座塬峁,庇佑乡民风调雨顺,故称为“八珠”。这一传说被收录于清光绪年间的《环县县志》,并在剪纸艺人的巧手下化作窗棂上的金珠图腾,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信物。无论是羌族部落的迁徙足迹,还是金珠传说的浪漫想象,都印证着八珠乡作为丝路古道节点的文化交融——胡马长嘶与中原农耕在此碰撞,最终淬炼出坚韧包容的乡土魂魄。
环县八珠塬
同时,在八珠塬的革命历史长河中,这里也镌刻着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壮丽篇章。1931年11月,陕甘边游击队进驻环县八珠塬,当地进步农民李凤存主动结识革命队伍,将自家变为红色堡垒。民主革命时期,红军西征指挥部、陕甘宁省委、曲子县委、环县县委及八珠区委等临时办公机构先后设于此处,刘志丹、彭德怀、邓小平、习仲勋等30余位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李凤存及其子李万财、李万义,以无畏担当为党和红军提供坚实后方保障,成为苏区军民团结的典范。
抗战时期,八珠塬成为西征战役的重要后方。李凤存家既是指挥中枢,更是后勤枢纽。时任环县县委书记的习仲勋在此部署支援前方工作,发动群众碾米磨面,向前线输送粮食。彭德怀曾赞誉李凤存为“合格催粮官”,其组织的支前力量构筑起前线物资的“钢铁运输线”。当地百姓踊跃响应,组成担架队、送粮队,单次赶运粮食即达50余驮,形成“男运粮、女做鞋、儿童放哨”的全民支前热潮,用血肉之躯筑牢革命根基。
李凤存一家的奉献贯穿革命始终。1943年,他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1950年,获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成为边区群众支援革命的标杆。1966年9月,这位见证并参与中国革命进程的老英雄与世长辞,享年80岁。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讲好八珠革命故事。2013年,环县县委、县政府在李凤存曾孙李鸿章自筹资金建设纪念馆主馆的基础上,建成“八珠革命纪念馆”。这个革命家庭早在2009年7月即获环县委授予"曾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革命家庭"称号,其故居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该教育基地再获殊荣,经中央党校等六家单位联合认证,成为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环县八珠革命纪念馆
李凤存家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居住过的窑洞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